大模型是如何进行训练和学习的呢?OpenAI的研发人员编写的一篇《State of GPT》文章,深入浅出的讲述了 GPT 的整个训练过程。文章分为两个部分,这篇公众号文章主要围绕上半部分:
Part 1:如何训练出 GPT 这个助手?
Part 2:如何在应用程序中高效的使用 GPT 这个助手?
1. 模型训练的总体框架
文章的开篇,给出了 GPT 训练的 Pipeline,将 GPT 的训练分成四个阶段:
- 预训练阶段(Pretraining)
- 有监督微调阶段(Supervised Finetuning)
- 奖励建模阶段(Reward Modeling)
- 强化学习阶段(Reinforcement Learing)
做一个形象的类比,这四个阶段相当于人的求学之路:
- 预训练阶段,相当于是小学生
- 有监督微调阶段,相当于是中学生
- 奖励建模阶段,相当于是大学生
- 强化学习阶段,相当于是社会人
同时也能看到,在预训练阶段中所消耗的算力资源是最大的,大约相当于其他阶段的 10~100 倍,或者预训练所耗费的时间在整个训练过程中可能要占到 99% 以上。
2. 预训练阶段(Pretraining)
在预训练阶段,Andrej Karpathy 主要讲了几个事情:
- 1)获取训练样本数据集
- 2)训练样本 Token 化
- 3)预训练,生成基础模型(Base Model)
2.1 获取训练样本集
GPT 的训练样本集主要源于两个方面:
- 互联网爬取的数据集,比如 CommonCrawl、C4。
- 一些更高质量的数据集,比如 Github、Wikipedia、ArXiv 论文存档、StackExchange 问答网站等。
GPT 训练样本集,源自 Meta LLaMA 论文
这些数据会根据一定比例进行混合采样,其中互联网爬取的数据整体占比达到 70% 以上,其他各种更高质量的数据占比不足 20%。
2.2 训练样本 Token 化
在正式预训练之前,这些训练数据集需要先进行 Tokenization 预处理,将语料转化成 Token 的表示方式。简单来说,就是将语料文本序列转换成一个内部向量,转换算法也有多种方式。
训练语料 Token 化处理
那么,大模型的训练究竟需要多少 Tokens?文章作者Andrej Karpathy 给出了两个例子:GPT-3 和 LLaMA-2。
GPT-3 和 LLaMA-2 在预训练中使用的 Token 数量,以及其他超参数
从上图所公布的数据能够看到预训练过程“惊人”的消耗(粗略的统计):
OpenAI GPT3-175B | MetaAI LLaMA2-65B | |
---|---|---|
参数规模 | 1750 亿 | 650 亿 |
训练语料规模 | 3000 亿 Tokens | 1.4T Tokens |
消耗算力 | 10000 V100 GPUs | 2048 A100 GPUs |
训练时长 | 30 天 | 21 天 |
金钱成本 | 1000 万美元 | 500 万美元 |
当然,通过这两张表还能看到两个大模型一些重要的超参数:
OpenAI GPT3-175B | MetaAI LLaMA2-65B | |
---|---|---|
词汇表大小 | 50257 | 32000 |
上下文长度 | 2048 | 2048 |
参数规模 | 1750 亿 | 650 亿 |
解码器层数 | 96 | 80 |
自注意力头数 | 96 | 64 |
训练每批次数据量 | 320 万 | 400 万 |
在大模型中,超参数和参数是不同的概念,超参数取值需要人为设定,参数的取值,也称为权重,则是通过训练获得。
2.3 预训练,生成基础模型
用于训练的语料样本包含如此之多的 Token,它们应该如何送入 GPT Transformer 中呢?它并非一个挨一个的送入,而是以一批一批的送入,每一批次的数据可以看成一个数组,其大小为 B * T:
- B 是数组的行数
- T 是超参数中的上下文长度
预训练的语料是一批一批的传入 Transformer
当然,上图中 B=4/T=10 仅仅是一个例子,实际训练中,B 和 T 的取值都是比较大的,而超参数 Batch Size 设置的就是每次批量传输的的数据量,GPT3-175B 和 LLaMA2-65B 分别有 3.2M 和 4M。
每条训练语料,都会有一个结束符 <|endoftext|> ,即图中红色的 50246 向量值,它指示 Transformer 上一条语料已经结束,下一条语料即将开始。
对于无监督或自监督学习的模型来说,训练语料本身既蕴含了“输入”信息,也蕴含了期望输出的“目标答案”信息。比如以“GPT 是一个优秀的大模型”这条训练语料为例,从 Transformer 的视角来看,“GPT 是一个优秀的”这句话的预测目标结果就应该是“大模型”。Andrej Karpathy 从 Token 这个更微观的层面解释了这个过程:
站在 Token 微观层面看待 Transformer 的预训练过程(其实是一个推理过程)
不同颜色的单元格的意义有所不同:
- 绿色单元格,代表的其实是任务本身,是输入的问题。
- 黄色单元格,代表的其实是任务的上下文,这个信息是任务本身的语义理解的重要保证。
- 红色单元格,代表的其实是预测结果,是输出的答案。
那么,这个例子说的就是:对于 3188 这个 Token,依据其下文信息“16281 3188 362 50256 16281”,预测的下一个 Token 就是 513。需要注意的是,这些数字是词汇表中的索引,而不是 Token 的词向量编码。GPT3-175B 的词汇表大小是 50257。
GPT Transformer 是一个拥有超大规模参数的深度神经网络模型,正是这些参数的取值(权重)组合在一起,才能输出了相应的预测结果(概率),而 Transformer 就是通过预测结果,再反向更新自己的参数权重。这个过程叫做反向传播,是预训练中重要的一步,也是产生最大消耗的一步,因为这种更新不是一次性完成的,而是多次迭代,逐步逼近的过程。
关于这个迭代的过程,Andrej Karpathy 给出了一个更为直观的过程,如下图所示,训练的语料是莎士比亚的文章段落。
通过一轮一轮迭代的预训练,GPT 的预测能力越来越强
预训练之初,大模型的“脑子”是混乱的 —— 即参数权重是随之的,生成的内容则是一堆没有什么规律、无意义的乱码,好比刚出生的婴儿,理解不了你说什么,也表达不清自己要说什么。
训练之初,大模型的参数输出是随机的内容
随着多轮的迭代和数据的“轰炸”,大模型开始展现出某种“正常有序”的行为模式,输出的内容越来越有意义。
经过 250 轮的迭代训练
经过 500 轮的迭代训练
经过 5000 轮的迭代训练
经过 30000 轮的迭代训练
同时,也能看到损失值(LOSS)随着持续的训练(体现在训练时间、训练语料规模)在不断下降。损失值是衡量预测结果和目标结果之间的差距,损失值越小,代表预测的越准确,训练的目的就是要不断的降低这个损失值。
随着训练的开展,损失值在不断降低
经过预训练的模型就像是一个小学生,他能理解了人类基本的语言,也可以输出成段的,有意义的文字。但这种理解能力,依靠的并非机械的“背诵词汇”—— 即配置和匹配规则,而是通过训练来改变模型中那巨大规模的参数权重。预训练之后的模型叫做基础模型(Base Model)。
基础模型,是无监督训练的结果,它能够根据输入的内容预测下一个可能的词汇,尽可能保证它输出的是一段连贯、有意义的文本,因此它更擅长做“完形填空”,但并不能直接用来和人类进行自然语言的对话交互,这主要是因为:
- 1)用于训练基础模型的数据构成是一条条、一段段的文本语料,并非真实的人类对话,模型难以理解那些对话式的人类指令,也就无法生成符合人类逻辑的内容。
- 2)连贯、自然的对话交互,其上下文信息非常重要,基础模型的工作模式是典型的 Request-Response,它自身是没有上下文概念的,无法记住之前的对话内容,也无法生成符合上下文语境的响应。
- 3)人类的对话交互往往具有独特的风格,没有针对性训练的基础模型可能无法适应这种多样性,影响生成内容的质量和体验。
比如,给基础模型输入一句“写一首关于面包和奶酪的诗(Write a poem about bread and cheese)”,模型的回应很可能是更多的问题,如同 Andrej Karpathy 所说:“Often responds to questions with more questions, etc”。
基础模型在对话任务中的表现是不太灵光的
不过,文章作者Andrej Karpathy 提到有一种“小花招”,就是通过伪造一些历史对话交互的内容,比如多次的 Q/A 问答,然后输入给基础模型,Transformer 仍会“尽力”的预测后面的内容,它实际上仅仅是想完成整个文档,但看起来却像是在进行对话。这种方法,实际上是一种“提示工程(Prompt Engineering)”,通过特定的提示词,巧妙的“欺骗”基础模型。不过,这种方法未必总是有效,尤其跨越不同的基础模型的时候。
伪造 Q/A 历史对话,让大模型生成类似对话的内容
3. 有监督微调阶段(Supervised Finetuning)
训练的第二个阶段是有监督微调(Supervised Finetuning,SFT)。和预训练阶段相比,这个阶段最大的变化就是训练数据由“量多质低”“变为“量少质高”,训练数据主要由人工进行筛选或生成,数据量一般在 10~100 万条,要比预训练阶段低几个数量级,同样大幅降低的还有算力资源消耗和训练时间。而微调的“微”就体现在这里
那么,这个阶段采用的更高质量的数据长成什么样子呢?其实就是一条条包含“明确指令<->精确回答”的对话交互语料对,这可以看成一种“标签”型数据,因此是一种有监督的训练方式。演讲中,Andrej Karpathy 给出了两个 SFT 的训练数据样例:
演讲现场给出的 SFT 样例
我们看看它的微调数据样例
[ { "id": "77771", "conversations": [ { "from": "human", "value": "写一篇关于气候变化对海洋生态的影响的文章。\n" }, { "from": "gpt", "value": "好的,以下是你要求的文章:\n气候变化对海洋生态的影响\n气候变化对海洋生态产生了广泛的影响。全球变暖导致海洋温度上升,这可能会对许多水生生物的生存、繁殖和迁移造成巨大的影响。另外,海洋酸化也是一个问题,因为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增加导致海水中的pH值下降,使得许多生物的外骨骼变得脆弱,从而影响它们的生存和繁殖。\n此外,气候变化还会引起海平面上升,这不仅对海岸线和沿海居民产生影响,还会对许多海洋生物的栖息地造成影响。一些岛屿上的陆地生物面临几乎完全消失的风险,而另一些生物范围则会扩大到更广泛的领域,这可能会导致新的竞争和生态平衡的改变。\n总之,气候变化并不只是一个地球气温的问题,它对海洋生态系统产生了广泛和深远的影响。\n" }, { "from": "human", "value": "从刚刚的文章中提取出气候变化对海洋生物繁殖的影响。\n" }, { "from": "gpt", "value": "文章已经提到过气候变化会对海洋生物的生存、繁殖和迁移造成影响。例如,海洋酸化会使得许多生物的外骨骼变得脆弱,进而影响它们的生存和繁殖。此外,海洋温度上升也可能会对很多生物的生存和繁殖产生负面影响。" } ] }][ { "id": "27684", "conversations": [ { "from": "human", "value": " 给我生成一个短故事,主题是爱情。\n" }, { "from": "gpt", "value": " 她的眼里只有他的身影。她不停地想着他,每天都期待着与他相见。这是一个小镇上的普通女孩与一个城市里的成功男士之间的故事。他们一开始是陌生人,但很快彼此吸引,开始谈恋爱。尽管他们之间的差距,但他们克服了一切。时间飞快地过去了,最后他们成为了幸福的一对。\n" }, { "from": "human", "value": " 可以再生成一个关于未来的句子吗?\n" }, { "from": "gpt", "value": "未来是未知的,但他们相信,只要彼此相爱,一切都可以克服。他们的未来充满着希望和梦想。他们计划着去旅行、尝试新的事物,以及拥有一个美满的家庭。他们相信,他们的未来会充满幸福,希望能够一直走下去。\n" }, ] },]
像这样的语料对有多少条呢?百川大模型官方给出的是 10002 条
对于模型构建提供者,尤其是垂直领域的大模型供应商来说,高质量的微调数据是非常宝贵的智力资产,在基础模型普遍开源的情况下,微调数据质量的高低往往成为影响最终模型表现的关键因素。
经过微调阶段训练的模型被称为有监督微调模型(Supervised Finetuning Model),它对人类的问题(也叫做叫指令,即 Instruction)已经能够较好的遵循了,可以作为初级的智能助手(Assistant)。这时候的模型就好比一个中学生,接受了学校更为严格的教育洗礼,对语言和知识的理解与输出能力,相较基础模型有了长足进步。
就像是进入学校的学生,开始接受人类文明知识蒸馏结果的洗礼:语文、数学、历史、生物、物理、化学、艺术… 并且,这一切都是在学校的老师监督之下完成的。—— 来自尹国冰的博客《GPT 的一生》
4. 奖励建模阶段(Reward Modeling)
训练的第三个阶段,是一个被称为“基于人类反馈的强化学习(Rainforcement Learning from Human Feedback,RLHF)”的过程,这在当下的人工智能领域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关注。而按照 Andrej Karpathy 的说法,RLHF 又可以分成两个环节:
- 奖励建模阶段(Reward Modeling)
- 强化学习阶段(Reinforcement Learning)
这一节先说奖励建模。在这一阶段,模型学习和输出的内容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。前面的两个阶段,预训练和微调,模型的输出是符合预期的文本内容;奖励建模阶段的输出不仅包含预测内容,还包含奖励值或者说评分值,数值越高,意味着模型的预测结果越好。
那么,这个奖励值或评分值是谁给的呢?它是人类打出的,也就是说奖励建模阶段加入了人的因素。在演讲中,Andrej Karpathy 举了一个形象的例子,假设输入给模型的任务是“写一个函数,判断给定字符串是否是回文(回文指的是顺读和倒读效果都一样的修辞法,是一种镜像对称结构)”,ChatGPT 在训练过程中给出了三个不同的预测结果,并由专业人员进行了评分。
奖励建模阶段,对模型的输出结果加入了人为评分的过程
奖励模型也是一个机器学习的模型,和 SFT 一样采用有监督学习方式,其数据样本标签就是这个由人类给出的评分值。在实际过程中所做的事情如下图所示,蓝色格子是输入给 SFT 模型的内容,黄色格子是 SFT 模型预测的结果,绿色格子则是 Transformer 针对 SFT 预测结果所给出的评分值。可以基于这个评分结果设计损失函数 LOSS,然后通过不断降低 LOSS 来训练出符合人类要求的奖励模型。
训练奖励模型的过程示意图
一旦构建了奖励模型,后续就可以用它来对大模型的预测结果进行有效的打分。这个阶段有点像从中学毕业迈入了大学校门的大学生,不能再指望着“被监督着学习”,而是要学会评估自己的学习情况,进行自我监督。需要注意的是,这个阶段输出的评分,并不是给最终的用户,而是在第四个阶段 —— 强化学习 —— 发挥重大作用。
5. 强化学习阶段(Reinforcement Learning)
这一节聚焦 RLHF 的第二个环节:强化学习。这个阶段的训练目标又回归到与预训练和有监督微调阶段相同,进行语言建模,预测接下来要输出的内容。这个阶段非常“聪明”的整合了前面的成果:
- 第二阶段有监督微调的 SFT 模型。
- 第三阶段奖励建模的 RM 模型。
具体的整合过程是怎样的呢?
- 针对特定的输入文本,通过 SFT 模型获得多个输出文本。
- 基于 RM 模型对多个输出文本的质量进行打分,这个打分实际上已经符合人类的期望了。
- 基于这个打分,为多个输出文本结果加入权重。这个权重其实会体现在每个输出 Token 中。
- 将加权结果反向传播,对 SFT 模型参数进行调整,就是所谓的强化学习。
强化学习其实是建立在有监督微调和奖励建模基础之上
上述的强化学习是一个反复迭代的过程。这特别像我们走出大学校园后,在社会上不断被锤炼,接收了各式各样的正反馈与负反馈,不断修正自己的行为,于是成为了现在的自己。
一般情况下,我们都是将 RLHF 作为一个整体过程来说,而不会刻意分成奖励建模和强化学习两个环节。为什么要在预训练和有监督微调后使用 RLHF 呢?答案很简单:It works better!
RLHF 能够为大模型打来实实在在的效果改变
上图中的 PPO(Proximal Policy Optimization,近端策略优化) 是一种 RLHF 算法。能够看出来,它预测的结果由于加入了人为的影响,往往更让人喜欢。
6. 关于模型训练的总结与思考
通过前面四节的内容,我们对大模型的训练阶段应该有了一个宏观上的认知,做一个总结:
- 阶段一,用大量语料做预训练 (Pretraining)==》不可控的语料生成不可控的知识
- 阶段二,用少量人为攥写的语料做微调 (Supervised Fine-tuning)==》可控的语料生成可控的知识
- 阶段三,基于有监督微调模型,对同一提示多次调用模型产生不同的输出,请人来对不同的输出进行评分。基于评分数据,训练出奖励模型 (Reward Modeling)==》生成包含与人类价值观对齐奖励模型
- 阶段四,综合阶段二和阶段三进行强化学习,调优成最终模型 ==》基于奖励模型生成与人类价值观对齐的可控的知识
不过,这也引发一个思考,通过 RLHF 构建的模型,是否一定比只进行预训练的基础模型更好?我个人的观点是:基础模型可能在给出准确回答上做的不够好,但是在那些需要发散性思维、多样化答案的任务上反而可能会有惊艳的表现。这就好比孩子们都比较容易异想天开,受过的教育越多就越容易思维受限制。
以上,就是大模型训练四个阶段的宏观知识,希望这篇文章能够给小伙伴儿带来一些帮助。
如何学习AI大模型?
作为一名热心肠的互联网老兵,我决定把宝贵的AI知识分享给大家。 至于能学习到多少就看你的学习毅力和能力了 。我已将重要的AI大模型资料包括AI大模型入门学习思维导图、精品AI大模型学习书籍手册、视频教程、实战学习等录播视频免费分享出来。
这份完整版的大模型 AI 学习资料已经上传CSDN,朋友们如果需要可以微信扫描下方CSDN官方认证二维码免费领取【保证100%免费
】
一、全套AGI大模型学习路线
AI大模型时代的学习之旅:从基础到前沿,掌握人工智能的核心技能!
二、640套AI大模型报告合集
这套包含640份报告的合集,涵盖了AI大模型的理论研究、技术实现、行业应用等多个方面。无论您是科研人员、工程师,还是对AI大模型感兴趣的爱好者,这套报告合集都将为您提供宝贵的信息和启示。
三、AI大模型经典PDF籍
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,AI大模型已经成为了当今科技领域的一大热点。这些大型预训练模型,如GPT-3、BERT、XLNet等,以其强大的语言理解和生成能力,正在改变我们对人工智能的认识。 那以下这些PDF籍就是非常不错的学习资源。
四、AI大模型商业化落地方案
作为普通人,入局大模型时代需要持续学习和实践,不断提高自己的技能和认知水平,同时也需要有责任感和伦理意识,为人工智能的健康发展贡献力量。
文章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