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兴的饭否语录里有这样一句话:“对未来越有信心,对现在越有耐心。”
而如今的美团,已经不再掩饰对未来的坚定信心。6月11日,美团在港交所公告,计划回购不超过20亿美元的B类普通股股份。
而自从港股一季度财报季结束以来,腾讯、阿里、小米等互联网科技巨头们,也先后在港股市场上进行了巨额回购。从一季度的业绩来看,尽管面临着抖音快手的竞争,美团仍是本地生活赛道当之无愧的龙头,为什么还要进行回购?而从这一轮的回购潮中,我们又能看到港股市场和中概互联网巨头们怎样的变化与未来?
美团新业务大幅减亏,回购只为自证
2024年1月10日,美团进行了上市以来首次股份回购,耗资近4亿港元,共计回购563万股B类股份,此后美团多次进行股份回购。数据显示,截至2024年6月14日,美团自年初至今回购了约9223.92万股,回购金额约82.74亿港元。
从最新发布的财报来看,美团之所以能有如此大手笔的回购,原因有两点:
一方面,美团稳住了本地生活业务的基本盘。2024年Q1,美团实现营收732.76亿元,同比增长25%;其中核心本地商业业务营收546亿元,同比增长27.4%.
按核心本地商业的业务拆分来看,配送服务收入210.65亿元,同比增长24.6%;佣金收入200.34亿元,同比增长27.2%;在线营销服务收入为103.74亿元,同比增长33.5%。
业绩增长主要由三个核心逻辑驱动:
1.拼好饭业务带来的低价供应了催动外卖交易量成长,一季度美团配送总单量达54.65亿,同比增长28.1%;
2.即时零售市场增长、渗透率提高,带动美团闪购业务增长。据中金公司测算,2024Q1美团闪购单量同比增长超65%,日均订单量达到840万单;
3.2024年Q1国内服务业增长17.49万亿元,较高的市场增量再叠加美团提前布局下沉市场,提供更多优惠和折扣,最终带动到店酒旅业务总交易额同比增长超60%;
最终,美团核心本地商业业务稳中求进,录得利润96.98亿,同比增长2.7%。
另一方面,新业务大幅减亏,为利润端带来较大贡献。2024年Q1,美团新业务营收同比增长18.5%至187亿元,经营亏损由去年同期的50亿元收窄至28亿元,同比减亏45%。新业务的大幅减亏主要来源于管理层运营效率的改善,管理层在上季业绩会中所提出的减亏在本季取得了成效。
最终,美团24年Q1录得净利润54亿元,同比增长59.9%,远超市场预期。
因此,在基本盘稳固、新业务减亏的情况下,美团能够有更多的资源投入到出海、无人机等高科技属性业务的投入中,进而支撑起“零售+科技”的定位。此番回购,也可以看作是美团解决自己股价被低估而给出的应对之策。
而从二级市场的反应来看,2月以来美团累计涨幅达81.34%,高盛给予美团“买入”评级,说明市场对于基本面的改善和回购的操作还是认可的。
港股回购潮再起,中概互联网或率先受益
与此同时,港股市场正在掀起一轮上市公司回购浪潮。
从宏观层面来看,据wind数据统计,截至6月4日,2024年年内共有173家港股公司实施回购,较去年同期增加67家;合计回购金额已达到969.88亿港元,较去年同期增长163%。
从政策层面来看,港交所为了便利港股公司回购,正在持续地对回购机制进行改革。
2023年10月,港交所放宽了对回购时间的限制,符合条件的上市公司在股份回购静默期内也可以进行回购。
2024年6月11日,港交所《上市规则》修订生效,引入新的库存股份机制,允许上市发行人以库存股形式持有回购股份。
这一系列改革,既提高了港股上市公司进行股份回购的积极性和灵活度,还提升了港股整体的股东回报水平。分析人士指出,未来港股市场的回购潮或将持续。
从公司层面来看,腾讯、阿里、京东、小米、百度等互联网科技巨头的在这次回购潮中的回购金额较大,市场关注度最高。
6月14日,41只港股获公司回购。其中,回购金额排名前二的企业分别为腾讯控股和美团-W,回购金额为10.02亿港元、5.0亿港元。
回顾一季度的数据,阿里一季度回购金额高达48亿美元,并且宣布总回购计划高达400亿美元,创下中概股新纪录;京东一季度回购金额达12亿美元,并且还在宣布将在未来三年回购不超过30亿美元的股份;小米集团在6月13日回购150万股,近三个月以来累计回购股份4433.44万股;百度自2024Q1以来,向股东返还了2.29亿美元,2023年股票回购计划累计回购金额达到了8.98亿美元。
而从历史数据来看,这些互联网科技巨头在回购潮中股价的提升也最为明显。
2005年以来,港股总共经历了五轮回购潮。
据海通证券数据,港股5次回购潮期间,恒指平均跌幅为19.9%,恒生科技指数平均跌幅为12.1%,跌幅较低。而历次回购潮1年后,恒生科技指数平均累计涨幅为52.9%,远高于恒生指数的19.0%.在2019年港股回购潮的一年后,恒生科技指数的反弹幅度达到了107.3%。
以中概互联ETF(513220)为例,在2016年3月以来的近三次回购潮后,互联网科技股相比恒生指数都表现出了更强的弹性和爆发力。
并且,该ETF中几大成分股:腾讯、阿里、美团、京东、拼多多、百度等企业,在一季度财报都交出了亮眼的营收和利润数据,为未来可能的回升提供了基本面的支持。
因此,港股互联网ETF(513770)基金经理丰晨成认为,头部互联网企业具备股价高弹性、业绩超预期且股东高回报的特性,能够在港股市场整体收益率提升时,更早一步做出反应,港股互联网目前或许仍值得超配。由此看来,在2024年的这一轮回购潮中,中概互联网的龙头企业们或将最早引来估值的修复。
对标美股巨头,中概股们既要学资本运作,也要学科技创新
横向对比,高弹性的股价、超预期的业绩、较高的股东回报率,也同样出现在大洋彼岸的美股市场中。谷歌、苹果、Meta等科技巨头,在交出亮眼的一季度财报以外,也同样在进行着巨额的回购。
谷歌在2024年一季度净利润为236亿美元,同比增长57%,并宣布将进行700亿美元的回购,并且在6月17日分配现金股息;苹果第二财季净收入达236亿美元,同比微降,但高层仍然宣布以1100亿美元回购股票,提升股东信心;Meta一季度净利润高达123亿美元,同比激增117%,也同样回购了价值146.4亿元的股票,并批准了一项500亿美元的股票回购计划。
事实上,既要盈利、又要科技、还要回购,是美股市场对科技股巨头们的一直以来的高要求。
而如今在盈利和回购这一点上,中概股巨头们已经做到了,在基本面向好的同时,希望通过回购来释放出股价被低估的信号,提升市场对自己未来发展的信心。
然而,从长远的投资角度来看,回购是资本运作,科技创新才是企业长远发展的根本所在。
以美股科技巨头为例,过去 12 个月,七大科技股巨头股价上涨了60%,总市值历史上首次突破 15 万亿美元,总市值超过美国GDP的一半。其中,英伟达、Meta、谷歌今年以来股价的大涨,无一不是在AI驱动下,公司业绩增长带来的结果。
而在这方面,中国的互联网巨头们显然做的还不够。据深圳市人工智能行业协会报告,受先进制程芯片带来的算力影响,我国在算力的供给和模型的研发方面仍然弱于国外,人工智能相关企业数量低于美国。
从产业链分布来看,以深圳为例,64.9%的AI企业专注在应用层面,15.6%和19.5%的企业在研发层面和基础层面。钉钉、夸克、WPS、淘宝等应用都推出了适用于各自软件使用场景的大模型。这说明,我国的AI发展更关注垂直场景的应用。
用中国科学院信息工程研究所技术副总师韩冀的话来说,我国的AI发展优势在于复杂多样的应用场景、庞大的用户和数据规模和完善的产业链集群效应。
以曾经的云计算为例,中国在云计算技术上的反超,靠的是巨大市场形成的应用能力,通过反哺、积累在特定应用下的技术,将应用领先转化为技术领先,微信、抖音就是最好的例子。“我相信未来大模型也是这样的趋势。”
由此看来,要想对标美股的科技巨头,学习资本运作进行回购固然重要,但保持科技创新价值更高。用创新的应用场景带动底层模型的研究,才是更适合中国互联网企业在这场全球AI浪潮中保持竞争力的方法。
据IDC发布的《2024 AIGC趋势白皮书》,AIGC的三波浪潮:第一波是以GPT为代表的大模型涌现;第二波是应用层的快速创新,使智能化从聊天向工作转化;第三波则是继续向深度业务场景挺进,打通业务数字化全流程,服务实体经济。
如何挖掘更深层次的业务场景,把握住这一次AI机遇,中国的互联网巨头们要做的还有很多。
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“港股研究社”(ID:ganggushe),作者:再见CBB,36氪经授权发布。
文章评论